微信公众号里面的广告变得多了,难道变成信息流平台?
进入相关社群,对冲信息流的干扰。面对这个情况,其实我也会调整后续的策略,比如把社群的内容与建设做得更丰富,门槛会做得更高。现在依靠口碑以及已经有的成员介绍,我们已经能稳定运行起来,至少不用那么看算法的脸色。至少在社群里说话,不会被信息流给拦截优化。三是多平台关注对冲风险。比如我在微博、知乎和豆瓣上都会有,昵称都是@Scalers,不过他们也都用的是信息流……微博我最近用得多一些,毕竟一天能发好多条。四是加上个人微信,至少能刷个朋友圈。我现在已经有五个微信号了,如果你在你的微信通讯里搜索 Scalers 没有发现我这个好友,那你加一下微信号fscalers 好了。现在唯一不被信息流干扰的,也就只有人与人的直接沟通了吧。
这件事情已经灰度测试很多长时间了,但据观察,最近铺开的力度比以前大很多。如果你的订阅号还没有变化,再等等,车轮很快就碾过来了。这对读者意味着什么呢?
1、以后你打开订阅号,你未必能看到最新的,反而可能看到以前你没看过的。
2、如果时效性很强的文章,你看到旧标题可能会产生疑惑。
这对写公众号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1、公众号的头条化开始了。
信息流是最近几年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其代表为今日头条。也就是借助机器算法来猜人的想法,然后通过人的阅读行为,又进一步强化算法的数据。这样一来,人最终会看到越来越多自己喜欢的内容,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与偏向。
头条就是靠这个思路在最近七年异军突起的(不是唯一原因)。
2、虽然信息流不讨人喜欢,但是资本喜欢,因为好用。不知道你是否喜欢信息流?
其实我不太喜欢,因为在社交平台上,我选择关注了哪些账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看到什么信息。而且如果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这个结果就是客观确定、人人可验证的。
信息流从中再插一道,相当于我想要看到的,又被干预了。而且干预的原因,我们往往不清楚。信息流虽然不讨喜,但是却好用。举例:(1)平台如果不采用信息流的方法,某些大V就可以挟持粉丝绑架平台,大V自己赚钱平台不赚钱。有了信息流,你发了信息,我也可以选择不让你的订阅者看见,可以回收权力,于是主动权又回来了。而大V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就要花钱,还要和平台搞好关系。
(2)大多数用户是比较被动的,平台的信息增加会给用户增加处理压力。当人们面对太多信息压力,容易崩溃,于是会离开平台。用信息流可以代管,可以控制每次的推荐量,用户每次刷到一点,也安心。
(3)平台引入信息流以后,对于新内容生产者会更友好。如果一个新人进入平台,发内容,基本上没什么人看。而用信息流可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到,于是给创作者很大的鼓舞。
(4)互联网治理的需要。对于某些话题可以降权,对于竞争对手的话题也可以。比如想要打击竞争对手就把黑料多推荐一些,想要保护自己或者利益相关方就把负面降低一些。3、创作者最终会成为平台的打工仔。信息流最终会让很多内容创作者沦为平台的打工仔。
现在平台一般会对创作者给予一些奖励补贴,于是催生了很多写作变现训练营,专门薅这个羊毛。甚至有许多人以此为职业,毕竟感觉赚得还不少。
但是要注意一个趋势就是,内容创作者必须尽快摆脱对算法的猜测与依赖,而是要贴近真正的市场与需求。这么说是因为,首先补贴是一定会越来越少的,不能指望这个赚钱;其次,不能靠机器给你喂流量,产生虚幻的能力满足感,否则哪天不给你喂了,就会很惨。
你在平台上玩,流量是平台给,而不是你自己挣来的,那这些最终也不会属于你。
现在平台也越来越聪明,弱化了创作者而强化内容,而且强化作者特性不明显的内容推荐。也就是推荐那些你读完根本就不会有欲望认识作者的那种文章,这算是新时代的八股新媒体文章。
而一个内容创作者长期创作这样的文章,对其创作生命真是致命的。一是千篇一律的鸡汤励志成长八卦故事文体的半衰期太短,容易沦为低价写手。二是平台有意隔离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对创作者个人品牌也无帮助。唯一有帮助的就是借着平台XX第一人的标签旗号去圈下家收培训钱,而平台的补贴一旦下滑,就会出现后继无人接盘的困境。也正因为这样,我一直不太喜欢平台算法,如果我们想要通过一个算法来获得阅读量,最终会把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改变了,让我去猜一个机器的喜好,我感觉自己会变成神经病的。
但是公众号也扛不住这种囚徒困境。于是经过这么多年,终于慢慢向信息流转变。所以我说,变天了。很可能存在的情况是,以后你们在公众号上未必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文,这样你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事件比如社群下一年的招募活动,于是等你看到发现哎呀呀已经抢完涨价了;也可能突然某一天会有很多陌生人在自己的时间线上看到了我的文章,然后新增了关注,也新增了奇奇怪怪的评论。要怎么办呢?一是如果你想看到我的文章,公众号加星标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是多打开多阅读多评论多点赞,这样你会成为常读读者,我会跑到你的常读列表里。
哎,资本的力量真强大!不得不感叹马克思是对的!
tag标签: 信息流平台